《GB38508-2020清洗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中,关于清洗剂的定义是:“在工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利用化学溶解、络合、乳化、润湿、渗透、分散、增溶、剥离等原理,去除装置、设备、设施、产品表面的污垢(包括油脂、涂料、油墨、胶质、积碳、粉尘等)而使用的液体化学品或制剂”。
在实际应用时,清洗剂出现“浑浊”了,当温度降低后,溶液又变澄清了。这种情况下清洗剂还能用吗?清洗效果会降低吗?首先,清洗剂出现的“浑浊”的常见原因是使用温度达到了清洗剂组份之一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Cloud point)”。浊点(Cloud point)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性常数,其受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和共存物质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浑浊现象,表面活性剂由完全溶解转变为部分溶解,其转变时的温度即为浊点温度。浊点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匀胶束溶液发生相分离的温度,是其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

其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耐硬水能力,低起泡性、优异的分散、乳化、去污、润湿、增溶等多种性能。因此,在很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如我们常用的半水基清洗剂、水基清洗剂等。

第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发生电离,是以羟基(—OH)或醚键(R—O—R′)为亲水基团的,这些基团是通过与水形成氢键作用而实现在水中溶解。由于羟基和醚键的亲水性弱,因此分子中必须含有多个这样的基团才能表现出一定的亲水性。当溶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氢键作用被破坏,结合在羟基和醚基上的水分子被脱除,因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从水中析出,溶液即出现浑浊;当温度降低时,浑浊又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一临界温度即为“浊点”。因此,浊点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直接影响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浊点对清洗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浊点附近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最低的泡沫性能和最高的净洗能力。因此,当清洗剂出现浊点时,清洗性能不会降低,可以正常进行使用。
- 浊点较低的清洗剂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浑浊,甚至析出,失去了去污能力。因此,在实际使用清洗过程中不能超过清洗剂的浊点。
- 为了提高浊点,可以选择添加高浊点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例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仲烷基磺酸钠SAS9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壬基酚聚氧乙烯(15)醚等高浊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的来说,浊点对清洗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洗效果、稳定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清洗剂的浊点特性,合理选择和使用清洗剂,以确保清洗效果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在使用过程中,简言之,清洗剂出现浑浊时,清洗性能不会降低,可以正常进行使用。


